2010年5月12日星期三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 - 專訪


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最近接受了《華爾街日報》中文網主編兼《亞洲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袁莉的專訪。採訪中馬蔚華就金融危機、中國銀行業國際化以及現代銀行家應該具備的素質回答了問題。以下是部分採訪實錄。為簡潔起見,內容進行了編輯。


袁:您每天花多少時間上網?

馬:我每天有空就上。我平常白天在辦公室經常開會,跟總經理們交流,晚上批文件。我每天晚上11點多回家後都要上網,除了正統新聞,花邊新聞也看看,你要知道很多事兒。



袁:您好像很有精力,對什麼都有興趣。 


馬:對,對什麼事都很有興趣。有時候我報紙看不完,就會把覺得值得看的都收集起來,但有的時候不一定都能看完。
袁:您好像還喜歡葡萄酒、高爾夫……
馬:這些什麼葡萄酒、高爾夫之類的都是我的高端客戶喜歡的,我必須了解它們。我最早並不太喜歡葡萄酒,也沒什麼興趣。但現在跟高檔客戶在一塊必須要有共同語言。他對你的信任基於跟你有共同語言。所以我有很多朋友,包括藝術家、導演、明星、作家、運動員、企業家,還有將軍、官員。各行各業都有很多朋友。
袁:您覺得這是做銀行家的素質之一?

馬:今天的銀行家和過去的銀行家很不一樣。過去的銀行家好像都是老謀深算,不苟言笑,必須很古板的樣子。我覺得今天的銀行家,第一,你必須在市場上贏得客戶的信任;第二,你必須了解變化中的世界。那你怎麼能躲在屋裡呢?你必須跟人交往。只有了解他們你才能了解需求。銀行不是服務業嘛!你了解了未來的需求,才容易產生創新的動機。
袁:那您接觸過的華爾街上的銀行家們,您覺得他們是這樣的人嗎?
馬:有些比較保守,有些比較開放。我接觸過印象最深的就是(摩根大通的)吉米﹒戴蒙,我覺得他是比較開放的,他比較了解這個社會,對這個世界很感興趣。我覺得銀行家就應該這樣,不是古板地只談銀行,只談銀行也沒啥談的。
袁:您很忙,管著四萬多人,然後還要負責產品的創新,為什麼您願意去花很多功夫到國外去跟這樣那樣的機構和這樣那樣的人去談話?
馬:這十幾年來,我覺得最高的領導,最起作用的領導,是思想的領導,理念的引導。而要做到理念的引導,你必須使你自己的理念發生變化。我們的差距在於管理,而管理的最大差距在於理念。對於中國來說,我們的銀行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成長起來的。我們的成長環境是這樣的,它不是完全市場的,它必然有很多計劃經濟的傳統色彩。所以對我們來說,不斷地變革,甚至顛覆,才是一個銀行有活力、能走在前面的最根本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我們跟這些西方銀行家,跟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交往)會啟發你的思想,會使你的思想有個新的天地。然後你再用這些東西去引導,因為思想的引導、文化的引導可能是最高的領導。
袁:您有沒有想過您也是在影響華爾街?
馬:可能客觀上有個交流吧,互相影響。
袁:您這好像是中國式的謙虛。
馬:我覺得也不是謙虛。什麼事兒都是相互的。我們過去強調學習西方。我覺得學習西方,最根本的不是學習它的產品,簡單地復制它的體制,這麼多年它們在中國為什麼老不成功呢?因為文化不一樣。中國也不一定得照搬它們的東西,中國有中國的文化,有中國的特點。所以不一定抄襲照搬,要創造性地模仿。你把自己的優點估計足,把自己的特點估計足,然後你再把對方的長處,有利於你的、適合你的拿過來,這樣形成一種比較好的管理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