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8日星期三

東日誌 2010-08-11 公用事業 (全文)

最近有分析員指出,原來在過往那麼多年裡,表現得最好的恒指成分股是中華煤氣(3)、中電(2)和港燈(6),而我相信匯控(5)則排在第四或是第五,實在讓人驚喜。

不過,我認為這不光是包括恒指在60年代時建立的成分股,還包括了後來加入的、有競爭力的公司,如長江(1)和新鴻基(16),當時這些股份被納入遠東交易所,還未被較小圈子的香港交易所(388)接納。

直到1971年,遠東交易所和金銀交易所終於被倫敦接納。而這馬上將香港交易所比了下去,因為新交易所的交投量遠比本來的交易所高。後來香港交易所的交投量下跌,交易所之間才進行了合併。

還記得在2000年初期的時候,曾經做過類似的分析,當時發現長江和新鴻基30年來的平均年增長達到了30%。恒生銀行(11)和匯控的升幅也差不多,港燈和中電的表現亦不相伯仲。

後來香港電訊被李澤楷收購後,公用事業的形象備受損害。當局允許業內公司直接跟競爭者競爭,導致香港電訊失去了優勢,電訊市場突然間變成了一個公開市場,而香港也成為了全球最容易擁有手提電話的地方之一。


現在電訊業成為了香港最難獲利的市場,不過在內地可又是另一番景象:中移動(941)也許是全球最富有的公用事業公司,儘管它不能涉獵3G業務。不過某程度上,它也面對著中國聯通(762)、中國電信(728)和中國網通這些國有企業的挑戰。它們都有著類似的股東,也一直相互競爭。

因此,當看過中華煤氣的報告後,人們再問及公用股投資和其長遠增長的時候,我不敢說以前那一套還管不管用。這不光是煤氣公司或是電訊股的問題,還包括電力和公共交通。

在天然氣的範疇裡是沒有什麼競爭可言的,也很難有新的競爭者入場,因此也不必有特別的規條加以控制。不過,我不知道對於內地天然氣業務而言,是否需要有競爭,因為天然氣的分配應該還是落入中石油(857)、中石化(386)和中海油(883)等的公司。中華煤氣嘗試過踏出香港的門口,但似乎還走不到哪裡去。

反倒是電力業在香港蓬勃發展了起來,在管制計劃下,港燈負責服務香港島,而中電則負責九龍和新界。看見電力公司在香港表現如此優秀,我猜它在內地的表現也會相當不錯。後來似乎證明我的看法是錯的。我在04年的時候購入華能(902),後來發現它的盈利和股價都節節敗退。

這也許是跟它國營的背景有關,在滿以為自己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它不斷擴張,反倒忽視了盈利和回報。現在該公司的負債達到資產淨值的3倍,因此必須著手減少這個數字。而作為國營企業的它,會比較關注人民的需要,因此當油價高企時,盈利就會倒退。
公共交通則不光是指港鐵(66),還包括巴士公司,而巴士公司都經歷過不少的起跌,當中跌的居多。不過,港鐵本身也是個盈利黑洞,因為政府會資助其土地,而這些土地本來是可以為政府帶來收益的。

現在看來在審視公用股時,我們要加倍小心,對於有國營背景的公司則更是要步步為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