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察看股份的股息率和市盈率時,感到有點失落,因為這些數據都不怎麼吸引。
現在匯控(5)的3.5%股息率算是吸引,不過跟其28.5倍的市盈率相比就很普通了。當然,我對這公司有相當了解,也知道市盈率並沒有算上其獲利增長能力,因為它沒有反映週期性的獲利。現在我們感興趣的,是它的資產淨值和調整,比方說減值撥備甚至是商譽的情況。
作為投資者,我們基本上有兩種方法去給一家公司估值,其一是資產價值,其二是獲利能力。正常而言,資產價值是較保守的做法,也是一個買家應該要知道的,尤其是該公司面臨被收購的時候。最理想的做法,是將一些資產類別,如存貨和持股,換算成現金,再將一些無形資產如商譽等剔出。最後得出的就是具分析價值的資產淨值。
一位買家如果認為收購目標目前的管理層素質低劣的話,那麼其資產價值就變得很重要了。因為他可能可以在不影響獲利的情況下,賣掉部分資產,然後將收益分予股東。當然這背後的意圖是好的,但有時候資產出售的意圖就未必是那麼正當了。
有不少好的公司,其股價都比資產淨值低,香港上海大酒店(45)就是一個好例子。目前其股價為12.35元,比其資產淨值低了15%。這讓我驚奇,原因是去年我有為鑽石組合購入此股,當時其資產淨值大概是每股18元左右。如果當時我有細看的話,就會發現其市盈率高達82倍,相當於在顯示要麼就是管理層管理失當,要麼就是有詐騙情況,但我知道二者都不是事實。不過,物業估值就真的經常會改變。在香港,一年之間估值升跌10%絕不罕見。無論如何,香港上海大酒店都是個不錯的收購對象,不過我想米高嘉道理應該不會這樣想。
另外一家股價比資產淨值遠低的公司,是希慎興業(14)。其每股資產淨值高達32元,足足比其22.8元的股價高出40%。也許希慎遲早會被收購,不過由於租金的上升,我認為它也會有不錯的盈利增長,因此對我而言,它既是收購對象,自身也是不錯的增長股。
不過如果一家公司的資產淨值真的比其股價高的話,那麼至少會有個安全網讓投資者安心,這也是為什麼我視它為保守策略,正正是因為這類公司普遍不是增長股。
如果你想購入的是增長股的話,那麼你不該將重心放在那公司的資產上,而是其市盈率,此乃反映盈利的數據。
以利豐(494)為例,其每股資產淨值低於5元,不過其有著非常好的獲利記錄。其每股獲利從2001年的25仙升至09年的91仙,我相信它還會繼續上升。其他良好的本土增長股包括思捷環球(330)、大家樂(341)和港交所(388)。
思捷環球的每股資產淨值低於12元,不過股價卻高達43元。不過即使其獲利在09年下跌26%,至5億元,但隨後又回升至37億元。大家樂的資產淨值只有4.3元,不過股價卻有18.5元。港交所是個極端的例子,資產淨值只有7.5元,股價卻是驚人的122元。
資產淨值不是必須了解的數據,尤其是當股市暢旺時,市盈率就較為重要。
其實如果你想收購一盤生意,比方說一家店鋪時,你當然會想跟業主討價還價,但之前你還是必須先了解這盤生意到底能賺多少錢,對股票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