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想找一個完美的投資對象--意思是說,我想找到一間股息和盈利都會每年增加的公司。公司的內部增長能抵銷通賬,令我可以安心退休,不用擔心入不敷支。
我以為匯控(5)就是這麼一項投資,但美國次案危機卻令我改變初衷。我喜歡銀行,而匯控也符合我的預期,不過一場危機卻粉碎了我的幻想。在公佈供股當日匯控雖然安撫股東說公司有足夠的資本,但事實上自己也一片驚慌。
匯控供股集資1,600億元,即使調整危機所造成的損失,供股之後資產淨值仍增加至10,000億元。我初出道的年代,銀行仍然可以不公佈儲備金額,但即使銀行的披露很少,股東仍然會滿意。不知道在新規定之下銀行和其他公司必須詳盡公佈所有資產和負債,是對否真的對股東有利。
我知道多數知名的公司仍然不會完全披露所有債務,然後對壞賬進行過量的撥備。我肯定多數大地產商仍然低估自己的物業,我懷疑匯控的資產負債表,對其物業的估值是否完整。多數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某程度上都是有偏差,當匯控把海外資產轉成美元時,是否已經把匯率調整利潤包括在內,又或者秘密用衍生工具來對沖/撥備?
匯控是否真的必須供股?還是管理層面對分析員不斷批評其撥備不足而最終就範?我個人相信是後者,但匯控是否能把責任推到分析員身上?
經此一役後,我希望匯控仍然是理想的投資對象,盈利會繼續增長。如果2011年的盈利是1,500億元,那麼匯控仍能維持增長,但我對這間銀行的印象已大不如前。
英美其他銀行的情況比匯控差得多,但渣打(2888)呢?它是否已經取得最佳投資的名銜?過去50年來我一直留意兩間銀行,匯控仍比渣打略勝一籌,而其他銀行也不配得此地位。較出色的銀行包括恒生(11),但近年恒生的業績也沒有大幅增長。
同一理由我曾很喜歡宏利(945),但也不知道為甚麼宏利會在風暴裡失守。它可能會變身成一間投資公司,盈利繫於未來的投資表現。至於同業AIG則令人大失所望。希望宏利會更勝一籌。
公用事業本是理想的投資對象,但近年卻因為政府干預而黯然失色--這不是它們自身的問題。公用事業的服務對象是大眾市民,因此必須受到政府監管。政客喜歡以減電費、電訊價格、巴士和地鐵收費等手段以爭取支持,香港電訊則自從電訊盈科(8)的出現而滅亡。
一輪分析之後,我發現最理想的投資對象竟然是與恒指掛鉤的盈富基金(2800)。恒指每年都會更新,跑輸的會被踢走,而跑贏的則會加入,所以恒指會從中得益。奇怪的是股息的計算不一,因為對我來說,一間理想的公司,派息是極之重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