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打從我上一篇評論高盛和其他同類銀行的文章出台後,其股價已下跌了20至40%不等,而道指的跌幅也不過是14%。
我必須重申一次,在過去的10年內,各大美國和歐洲銀行的賺錢手段,幾乎都走在了法律的邊沿。正常的銀行借貸業務已漸漸被高風險、高即時回報的投資遊戲所取代。這個風氣一直延伸至3年前的美國危機,後來歐洲也步其後塵。如此一來,高回報的把戲也很快要沒戲了,利潤自然也要下跌。
這些銀行後來被揭發向低信譽顧客提供超高息借貸、收取高達20%的信用卡利息、購入垃圾按揭和跟不誠實顧客做生意。銀行們利用手上的資金去進行高風險內部交易,並僱用高薪銀行家來為自己洗錢。最後被揭發在一分錢股息都沒有派出的情況下,給與了員工巨大花紅。這些都發生在監管者的眼前。
不過這些都要改變了,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的銀行,都要為之前的不智之擧付上代價,之後逐一被淘汰。
在未來的十年裡,銀行會被禁止參與高風險活動。傳統的銀行和相關業務將成過去,因為在見識到那些所謂銀行家的本色後,精明的顧客會轉投更穩重的亞洲和中國借方。自此西方銀行的把戲將不再有用,銀行業內的失業情況會飆升,股價會下跌得比07年時更厲害。
它們能否以全新面貌重新再來呢?也許吧。不過這需要時間,而且成功的例子也不多。在所有法律糾紛都平息,並且知道自己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之後,高盛也許能捲土重來。高盛的足跡遍佈全球,包括發展中地區。它持有著少量工行(1398) -- 這個全球最大銀行 -- 的股權。這對它而言是個優勢。不過我懷疑之後它會被迫出售工行的股權。它的說話權已越來越少。
麥格理,這個在澳洲和新西蘭地區首屈一指的投資銀行,在香港、內地、印度和星加坡等地方都佔了一席位。它的聲譽遠較瑞士、法國和美國的銀行好,不過事實是,它沒有這些銀行那麼有名。
我必須提醒大家,迫在眉睫的債券市場風暴,將會令一眾過度依賴債券買賣收入的銀行如高盛和花旗大受影響。商用物業則是另一個各大銀行需要面對的問題。它們應該要重估借款,並且適當處理壞賬問題,不過這些它們都還未做到。還有那些出現在財務報表上卻被大量高估的資產,為此銀行們需要作出大量撥備。想要重新洗底,這些都是它們必須先做到的。
匯控(5)在經過20年跟美國和歐洲的交手後,終於明白它們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它企圖成為一家中國公司,不過它在發展中地區的擴展緩慢,跟投資者期望不符。匯控在亞洲的優勢在於其規模、品牌效應和對亞洲的理解。它不依賴不穩妥的收入來源,不過管理層素質則不怎麼樣。除非它的股價跌至60元的賬面值,否則我不會購入。
內地銀行在未來10年裡有明確的發展藍圖。我不認為它們能馬上將業務從美國或是歐洲銀行的手上搶過來,不過我想到了2020年時,這種競爭就會愈見熱烈。目前它們的股價都很便宜,而之前一些看淡者的猜測也不會實現。
我的直覺告訴我,如果到了那個時候渣打(2888)尚未被收購,那麼它將會是獲利最多的銀行。儘管它有18%的股權是由淡馬錫所持有,不過這是家徹頭徹尾的亞洲銀行。而且這18%持股也快將要易手,星展跟渣打的合併也不可能出現了。我之前說過匯控應該看在渣打1.7倍的低市賬率份上,將之收購。不過匯控似乎更關心收購對象的估價,因此這宗合併應該也不會實現。
也許農行(1288)會是那家收購渣打優質資產的銀行,這樣一來他就能在亞洲地區擴展業務。渣打之前跟農行簽署過一些小型協議,不過則還未談到合併事宜。這又是為何呢?我想收購渣打是農行運用集資所得的資金的最好方法。
我會盡量避開澳洲銀行,主要是因為樓市的下跌會導致壞賬的增加。它們在按揭業務上的壟斷將會成為威脅。我對商品市場持看淡態度,不過銀行卻向商品市場提供大量借貸,錯誤地相信商品市場的上升會一直持續著,而且勞動人口的問題也注定會讓澳洲難為。
美國人瘋狂借錢的風氣已成歷史。顧客和企業都紛紛減低借款,而且需要多年才能重組資產負債表。我也相信希望銀行的借貸業務也會放緩。不少弱勢銀行尚存在的原因,是因為美國政府的照顧之故。不過這能否持續10年呢?
各位沒有必要急著購入高盛、麥格理、匯控和其他有興趣的股票。當然,也不要貿然投資在花旗、AIG、瑞銀等等的銀行。這是一條漫漫長路。當中不少都注定要失敗。要買就買亞洲和內地股,不過也要當心留神。
銀行是個不光彩的行業。鞭策它的是貪念,而且監管者對問題視而不見,薪水過高的人比比皆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